教师介绍

葛宝臻

来源:更新时间:2025-03-21

姓 名 葛宝臻
职 称 教授
所在系别 光电信息工程系
所属课题组 光电成像与检测技术实验室Ⅲ
电子邮件 gebz@dgquanwei.com;gebz163@163.com
主讲课程 工程光学,光学进展
导师类型 光学工程--博导、硕导
办公地址 天津大学26楼C区307
通讯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 300072

个人经历或学术经历

  现任天津大学全职教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3年到1993年,分别于天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3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光学工程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1999年到200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应用技术中心做博士后研究。曾任天津大学教务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2011年到2024年任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校长(2014-2024)。现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全职教授。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仪器专项2项,面上项目3项,及863、高校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天津市科技项目和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50余项。发表SCI、EI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参编的《工程光学》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一等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二届、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现担任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粉体技术》顾问委员,《红外技术》编委。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成像与光电检测技术,包括:

  1. 3D立体视觉;
  2. 计算光学成像;
  3. 智能图像识别与检测;
  4. 数字全息;
  5. 粒子场测量。

科研项目、成果和专利

主要科研项目:

  1. 1、横向项目,雾状喷头喷淋特性试验测试系统开发、2022/7-2025/06、主持
  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1535008、大场景目标纹理特征的中远距离、高分辨率三维测量与定位研究、2016/01-2020/12、主持。
  3.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275012、气溶胶光学散射特性及其多参数分布式测量研究、2013/01-2016/12、主持。
  4.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项目,61027012、高分辨率激光三维彩色人体扫描仪、2011/01-2013/12、主持。
  5.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项目,60527002、新型激光粒度仪、2006/01-2008/12、主持。
  6.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0277009、激光三维彩色技术研究、2003/01-2005/12、主持。
  7.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0077028、粒子场的数字全息测量技术研究、2001/01-2003/12、主持。
  8. 8、国家863计划项目,2008AA09Z115、机载投弃式海上溢油油膜厚度测量技术、2008/08-2010/12、主持。
  9. 9、国家973重点基础发展研究计划项目“大型客机座舱内空气环境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子课题3,2012CB720103、座舱空气质量与热舒适的系统实验评估准则、2012/01-2016/12、参加。
  10. 10、横向项目,激光粒度系列化、产品化仪器,用户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30余家单位,主持。

授权发明专利:

  1. [1] 陈则津, 葛宝臻, 陈雷. 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散焦模糊核估计方法[P]. 专利号: ZL 201911247805.5, 2024-04-26.
  2. [2] 王勇, 葛宝臻, 张晓川, 等. 一种基线位置可自由调节的双目视觉实验云台[P]. 专利号: ZL 201810244140.1, 2023-09-05.
  3. [3] 魏泊岩, 葛宝臻, 田庆国, 等. 基于彩色编码相移条纹的相机标定靶标及标定点提取方法[P]. 专利号: ZL 201911324361.0, 2023-04-21.
  4. [4] 李云鹏, 葛宝臻. 散斑投影相移高频率立体视觉三维测量方法及装置[P]. 专利号: ZL 202011139936.4, 2022-08-05.
  5. [5] 吕且妮, 斯那卓玛, 葛宝臻, 等. 一种基于相关最大性的湍流退化图像复原方法[P]. 专利号: ZL 201911036364.4, 2021-06-29.
  6. [6] 吕且妮, 尉小雪, 葛宝臻, 等. 一种粒子尺寸和折射率同时测量方法[P]. 专利号: ZL 201810085747.X, 2020-12-15.
  7. [7] 高丽盼, 葛宝臻. 一种基于人体头部彩色点云模型的三维发际线提取方法[P]. 专利号: ZL 201611163972.8, 2019-11-22.
  8. [8] 葛宝臻, 杨玉杰, 田庆国, 等. 一种多传感器点云拼接误差的修正方法[P]. 专利号: ZL 201310724678.X, 2016-07-06.
  9. [9] 葛宝臻, 刘俊杰, 孟睿, 等. 基于光纤连接的多种折射率颗粒粒径多点测量装置及方法[P]. 专利号: ZL 201310272396.0, 2015-04-08.
  10. [10] 田庆国, 葛宝臻, 李云鹏, 等. 一种用于线激光扫描视觉测量系统的光带中心线提取方法[P]. 专利号: ZL 201110375470.2, 2013-08-28.
  11. [11] 葛宝臻, 吕且妮, 王向南, 等. 基于差分激光三角法的海面溢油油膜厚度测量方法[P]. 专利号: ZL 200910068627.X, 2010-08-18.
  12. [12] 葛宝臻, 李晓洁, 魏耀林, 等. 用于三维彩色数字化系统标定的动态精密靶标[P]. 专利号: ZL 200810054313.X, 2010-01-20.
  13. [13] 葛宝臻, 魏永杰, 魏耀林. 共轴双探测面的激光粒度仪[P]. 专利号: ZL 200610013967.9, 2009-07-29.
  14. [14] 葛宝臻, 孙宇臣, 魏耀林, 等. 激光三维彩色扫描数字化方法及数字化仪[P]. 专利号: ZL 200510013085.8, 2006-07-05.

论文、专著
  1. [1] Chen Q, Ge B, Quan J. Unambiguous Pyramid Cost Volumes Fusion for Stereo Match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24, 34(10): 9223-9236.
  2. [2] Quan, J. N., B. Z. Ge, and M. Wang, CrackViT: a unified CNN-transformer model for pixel-level crack extraction. Neural Computing & Applications, 2023. 35(15): 10957-10973.
  3. [3] Quan, J. N., B. Z. Ge, and Q. G. Tian, Damage detection of large concrete structure via dual imaging system and contrastive embedding. Optical Engineering, 2022. 61(9): 093105.
  4. [4] Quan, J. N., B. Z. Ge, and L. Chen, Cross attention redistribution with contrastive learning for few shot object detection. Displays, 2022. 72: 102162.
  5. [5] Zhang, M. D., Q. N. Lu, C. L. Wang, H. T. Dai, J. T. He, Z. Mohamed, X. P. Chen, and B. Z. Ge, High-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bifacial flexible self-powered perovskite photodetector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and hydrophobic treatments. Organic Electronics, 2021. 99: 106330.
  6. [6] Lu, Q. N., S. Zhuoma, B. Z. Ge, and Q. G. Tian, Turbulent-degraded image restoration via improv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Journal of Modern Optics, 2021. 68(17): 906-915.
  7. [7] Li, Y. P., B. Z. Ge, Q. G. Tian, J. N. Quan, and L. Chen, Eliminating unbalanced defocus blur with a binocular linkage network. Applied Optics, 2021. 60(5): 1171-1181.
  8. [8] Li, Y. P., B. Z. Ge, Q. G. Tian, Q. N. Lu, J. N. Quan, Q. B. Chen, and L. Chen, EGOF-Net: epipolar guided optical flow network for unrectified stereo matching. Optics Express, 2021. 29(21): 33874-33889.
  9. [9] Zhang, M. D., Q. N. Lu, C. L. Wang, H. T. Dai, Y. X. Xue, J. T. He, and B. Z. Ge,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ultra-flexible perovskite photodetectors through cation engineering. 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2020. 53(23): 235107.
  10. [10] Zhang, M. D., Q. N. Lu, J. Xu, and B. Z. Ge, Broadband circular polarizer based on twisted plasmonic nano-disks. Applied Optics, 2019. 58(18): 4846-4852.
  11. [11] Zhang, M. D., Q. N. Lu, J. Xu, and B. Z. Ge,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property of bi-layer split ring-rods nanostructure. Results in Physics, 2019. 13: 102266.
  12. [12] Xu, J., B. Z. Ge, and Q. N. Lu, Light scattering of a coated spherical particle with large absorption in Debye series expansion.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9. 436: 90-95.
  13. [13] Tian, Q. G., Q. J. Luo, B. Z. Ge, and Y. P. Li, A methodology framework for retrieval of concrete surface crack's image properties based on hybrid model. Optik, 2019. 180: 199-214.
  14. [14] Luo, Q. J., B. Z. Ge, and Q. G. Tian, A fast adaptive crack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 double-edge extraction operator of FSM.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9. 204: 244-254.
  15. [15] Meng, R., J. Xu, and B. Z. Ge, Diffraction glare points: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in particle sizing. Optics Express, 2018. 26(18): 22816-22825.
  16. [16] Lu, Q. E. N., X. X. Yu, B. Z. Ge, and T. T. Chen, Simultaneous location and size measurement of particles using extended glare-point imaging technique. Optics Express, 2018. 26(2): 1038-1048.
  17. [17] Lu, Q. N., B. H. Li, Z. Li, and B. Z. Ge, Field-induced lifetime enhancement of photorefractive gratings in a Mn:Fe:KTN crystal. Optics Letters, 2017. 42(13): 2407-2410.
  18. [18] 毛昱雯, 葛宝臻, 权佳宁, 等. 融合记忆信息的单目标跟踪模板更新机制[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4, 61(08): 393-400.
  19. [19] 王海铭, 权佳宁, 葛宝臻. 适用于近地面成像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研究[J]. 中国光学, 2023, 16(04): 843-852.
  20. [20] 范怡萍, 葛宝臻, 陈雷. 基于人工蜂群优化的异尺度点云配准算法[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3, 60(12): 246-255.
  21. [21] 李萌昊, 葛宝臻, 权佳宁, 等. 基于三角剖分与超像素结构的3D标签优化方法[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2, 59(08): 349-357.
  22. [22] 李云鹏, 葛宝臻, 田庆国, 等. 基于立体像对数据集的非对称离焦数据集构建[J]. 光学学报, 2022, 42(14): 138-146.
  23. [23] 陈天择, 葛宝臻, 罗其俊. 重投影优化的自由双目相机位姿估计方法[J]. 中国光学, 2021, 14(06): 1400-1409.
  24. [24] 陈其博, 葛宝臻, 李云鹏, 等. 基于多重注意力机制的立体匹配算法[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2, 59(16): 521-528.
  25. [25] 杜瑞建, 葛宝臻, 陈雷. 多视高分辨率纹理图像与双目三维点云的映射方法[J]. 中国光学, 2020, 13(05): 1055-1064.
  26. [26] 徐捷, 葛宝臻. 单颗粒光散射偏振特性的模拟和分析[J]. 光学学报, 2019, 39(04): 413-421.

奖励、荣誉
  1. 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5年
  2. 2、《工程光学(第4版)》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2021,主要参加人
  3. 3、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09,负责人
  4. 4、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LSA型激光喷雾粒度测试仪”,2008,负责人
  5. 5、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计算机网络高速光互连技术及应用”,2003,主要参加人
  6. 6、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计算机光纤互联的应用研究”2000,主要参加人
  7. 7、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工程光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2009,主要参加人
  8. 8、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独立办学,紧密合作,创新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2005.9. 主要参加人
  9. 9、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光学》,2004,主要参加人
  10. 10、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
  11. 11、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7年
学术兼职
  1. 1、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 2、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3.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
  4. 4、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
  5.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评议组秘书
  6.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科技链接

教学链接

校内链接

  • 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