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高校基层学院学生工作研讨会(华北区)成功举办

来源:更新时间:2025-07-30

   7月26日,由天津大学勠力同行工作室和天津大学精仪学院联合发起并主办的高校基层学院学生工作研讨会(华北区)在天津大学举行,来自华北地区17个高校基层学院的学生工作负责人、专家、学者二十余人齐聚一堂,以“研究·创新·育人”为主题,通过开展主题报告、座谈交流等环节,相互分享各学院立德树人新成果新经验,深入研讨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新形势新路径。会议由勠力同行工作室负责人、精仪学院党委副书记陆丽主持。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党委书记刘琨到场致辞,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由衷敬意。他认为,基层学院是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这次研讨会得到了各高校兄弟学院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充分体现了高校基层学生工作者对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高度自觉和创新担当。同时指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学生工作任重道远,邀请各兄弟院校共同探索实践、共享教育智慧。

  陆丽在会议开始,向与会来宾简要介绍了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的办学历史、学科影响、文化传统和育人特色,阐释本次研讨会的三个主要议题: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突出现象、特征及形成机制,新时代高校卓越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困境及核心任务,新时代高校基层学院学生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等提出的背景,表达了对与会来宾的感谢和对研讨会的期许。

  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高校基层育人一线的八位学院党委副书记及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带来了各有侧重的精彩分享,充分展现了基层育人工作“谋划有思想”、“推动有方法”、“落实有成效”、“反思有升华”,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刻共鸣与头脑风暴。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木琳在《串链蹚路 善作善成——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探索实践》报告中,系统介绍了"三条链路"构建的育人新模型。她提到,通过党建链实现"党建+学科+思政"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借助校地企党建共建培育学生自信品格;在科技人文链方面,学院打破工科刻板印象,通过科技文化节、非遗实践等活动深化人文浸润;健康安全链则创新心理工作机制,结合国防教育筑牢安全底线。木琳特别强调,这三条链路要以思政工作为枢纽,通过"师生同学同研同行"实现育人闭环。

  天津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乐的《以思政教育赋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报告,聚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痛点难点,分享学院创新育人的特色举措和显著成效。比如,面对学生专业选择焦虑和升学压力,学院构建了特色育人网络:邀请院士和退休教师讲述学科发展史,将百年学风长廊引入学生宿舍;积极发挥"师友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对接本科生宿舍;建立学业发展中心,为全校学生提供基础课辅导等。她深情地表示:"教育园地里的每棵小苗都有独特价值,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唐薇以《聚焦就业育人,服务国家战略——北交大机电学院的创新实践》为题分享了行业特色学院的就业育人经验。学院深入挖掘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车设计者应尚才的"大先生"事迹,通过原创话剧等形式传承"爱路报国"精神;针对机械专业转出率高的难题,学院开展智能制造开放日等活动,使转出人数大幅减少;在就业服务方面,学院建立了覆盖轨道交通、航天国防等领域的120家重点单位库,创设学生创业基地,近七年六次获得校就业创业工作综合奖等。学院80%毕业生选择国家重点领域就业,20%主动奔赴西部,集中展现了丰硕的就业育人成果。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晋馥《应对AI变革:系统优化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基层路径》的报告深入分析了AI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她指出,当文字、音乐、视频都可以一键生成时,真实成为思政教育最后的护城河。面对这一变革,李晋馥提出基层学院需要重构育人体系,建立"辅导员+"育人共同体;要主动介入学生的网络信息场,构建意识形态感知机制;同时要提升辅导员的线上沟通能力,学习和掌握"淄博政府式"的文字沟通艺术。她建议,各高校基层学院可以共建区域性思政案例库,为教育大模型提供真实场景数据,主动融入、主动作为,努力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初心。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浩然在《新时代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若干思考》中,介绍了关于辅导员“6G基站”素质提升工程的构建和实施成果。他强调,辅导员需成为学生的“信号基站”,通过理论学习高站位、应急处突高标准等六个维度实现能力跃升。他还具体推介了学院”寓见诚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优秀案例,生动呈现如何促进辅导员真正把工作场域从办公室转向学生社区。针对辅导员流动性强、经验传承弱的痛点,他创新建立学院辅导员“年度难忘事件库”,引导团队及时在工作总结中固化经验,在应急复盘中提高危机干预能力,实现“真刀真枪”的能力淬炼。

  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王小玲带来《心理育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趋势、挑战及天大方案》的主题分享。她以翔实数据揭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新问题、新需求,向大家系统介绍天津大学“教育—咨询—治疗—研究”四位一体工作模式的构建历程和主要成效。王小玲特别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个体帮扶工作,需要高校心理专业人员、辅导员、管理者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重视与深度协作。”

  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曾华英在《协同育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搭建育人平台的实践与探索》报告中,从“怎么看”“怎么做”“怎么破”三方面分享了学院在破解“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两张皮”难题道路上的深入思考与务实创新。学院大力实施“双轨导师制”,组织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并开好每月的主题班会,带领学生进实验室从“刷瓶子起步”了解科研、爱上科研;创新举办“天工材创”竞赛及系列科普活动,引导本科生放飞思想、落地创意。她坦言协同育人的痛点与价值:“有教授表示,改一份本科生竞赛PPT比改博士论文还费力,但看到学生把自行车零件做成电镜样品时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陆丽以《全员育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学院辅导员的“位”与“为”》为主题进行分享。她认为,基层辅导员要“越位思考,本位尽职,精耕细作”,既要主动对标教育强国战略需求和校院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加强工作思考与谋划,切实提高育人站位;又要自觉践行一线规则,扎实围绕学生、关切学生、服务学生,扎牢育人根基;更要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依托好各方政策和资源,不断强化专业能力和水平。面对网络时代、AI时代的思政育人新挑战,她提出基层学院的学生工作要注重提高”感知—传导—联动—扩增”能力,在育人系统工程中发挥更加充分、更加关键的作用,更有力地关切和支持“沉默的大多数”的成长。

  在自由研讨环节,与会老师直击工作痛点: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单一鸣表示基层学生工作者需要更多像今天这样直面真问题的交流平台;河北大学张薇交流特殊心理困难学生帮扶中家校协同的现实困境;中北大学信通学院党委副书记么兰提出基层学院辅导员育人经验不足的挑战;天津理工大学正科级辅导员王春智介绍了"一生一芯"培养计划,坦言有限的保研率对优秀学生培养牵引的局限;河北工业大学电信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丽分享了时隔14年重回辅导员队伍岗对学生思想大变化和思政教育工作严峻考验的感受和认识;河北工业大学电信学院学工办主任薛占伟分析了工科生过度关注绩点导致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学工办主任黄津呼吁重视传统工作方法面临新挑战的普遍现象……大家畅所欲言,共谋应对策略,相互滋养与赋能。

  陆丽在总结发言中,再次感谢所有参会嘉宾的热情参与、无私分享以及对本次研讨会举办的高度肯定。大家深刻认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与关切,基层学院学生工作既要守住安全底线,更要做足全体学生的价值增量。只要带着责任与爱,辅导员队伍一定能够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知心人、领航人。"大家一致同意推动建立基层学院学生工作常态化交流机制,持续深化区域协作,打造有力育人共同体,共筑高质量育人生态,共同书写好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篇章。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科技链接

教学链接

校内链接

  • 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