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
来源:更新时间:2023-10-09
☆专业介绍:
天津大学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立足智能感知领域,侧重于新型智能传感机理、方法、技术和传感器的设计、制造、测试及应用等,致力于培养在智能感知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与智能感知材料、传感机理、工艺结构、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接受感知智能化、网络化集成设计和应用基础训练,毕业生将具有智能传感器设计开发和感知系统集成应用能力。
本专业于2020年成立并招收首届本科生,依托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第一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被第一批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国家一级创新平台,组建首批国家级“仪器类专业新工科建设联盟虚拟教研室”。在前四次全国排名中,学科分列第六、第一、第三和第三名,并建有国内精密测试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专业设立以来取得丰硕成果,2020年获批首批国家新设“新工科”智能工程类专业,2022年入选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二名,2022年全国学科排名继续保持前列。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3人,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1名,新世纪人才7名,教授26名,副教授24名,博士生导师25名,硕士生导师49名。每年承担各种重大科研课题数十项,科研经费数千万,近几年多次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学术交流活跃。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为专业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专业负责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4人,正高27人,副高50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76人,占比71.0%。专任教师中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天津市教学名师。专业还聘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诺贝尔奖提名等20余名测量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授。2020年专业设立以来,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天津大学教学成果奖4项、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结合社会需求分析、毕业生反馈和用人单位调研,本专业构建了可支撑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的课程体系,强调加强信息的前端处理能力,对一线获得的信息进行快速反应,加强智能技术与感知技术的集成融合,提升数据信息的质量、数据信息的可用性和利用价值,关注数据质量和评价,将感知的智能化与面向智能的感知有机结合。基础理论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电路、信号与系统,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接口电路设计、功能材料、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先后建设1门国家精品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6门市级、校级精品课和在线开放课程,授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编出版2本国家规划教材,以及10余本专业教材。
☆学制:四年
☆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
核心课程: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系统设计、测控电路基础、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光学、接口电路设计、功能材料、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微系统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视觉、数据分析
特色课程: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微系统设计与制造、功能材料
☆本专业适用领域:
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智能感知领域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智慧测量、智能制造、智能装备与系统、智慧城市、智能医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感知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专业人才。